发布时间:2025-11-13 人气:1 作者:
在九宫庙大街锦霞社区钢花路的幽静小巷里,藏着一间仅8平方米的成衣店,没有招牌,没有像样的装饰,凭仗成衣师傅的一双好手工,在街坊间口口相传。走进房间内,只见缝纫机、锁边机等器件有序摆放,墙上挂满了改好的西装、裙子、裤子,每件衣物内侧别着写有顾客信息的小纸条,纤细之处尽显规整。
8月26日早上8点,78岁的龙继荣师傅坐在店里,手中握着一把外表斑斓、刻度却仍旧明晰的木尺,另一只手捏着白色划粉片,折腰在一条深色西裤上细心勾画。“任何年代不能脱离穿衣,成衣这行,天晴下雨都有活做。”谈及与成衣结缘的缘由,龙继荣的思绪回到了1960年。那时,他年仅13岁,看着从事成衣职业40多年的父亲,用一针一线为邻里缝制衣物,便也萌生了学这门“能傍身的手工”。
“好成衣得从小处磨,针脚要匀,走线要直,心细才干手巧。”父亲的叮咛,龙继荣记了一辈子。从牵线搭桥练起,到裁剪布料、缝制成衣,龙继荣在生产队的缝纫组里打下根底,后来又进入企业担任服装制造,甚至在改革开放后远赴深圳打拼十多年。不一样的区域、不同人群的穿衣需求,让他的手工益发精深,无论是中式便衣的盘扣工艺,仍是西装的立体取舍,他都能轻车熟路。
2004年,龙继荣来到大渡口区,在九宫庙派出所邻近摆起了活动货摊。一个装着剪刀、尺子、针线的背篼,一把能遮风挡雨的大伞,便是他的悉数家当。“不论晴天雨天,只需有人来,我就翻开伞开工。”凭仗真实的手工和公正的价格,他积累了第一批老顾客。后来,他在邻近租了个小门面,生意逐步安稳。前两年,因旧址拆迁,他将店肆搬到了现在的方位,即使地址变了,老顾客们仍旧循着口碑找来,还有不少人经过朋友引荐景仰而至。
“龙师傅,又来费事你了!”“这件裙子勾破了两个洞,你帮我补补呗。”采访当天,开店不到两小时,店里就迎来了四五位客人。龙继荣一边应着,一边熟练地接过衣物,用手摸了摸面料,便精确报出修正计划和价格。随后,他坐在旧式缝纫机前,脚踩踏板,缝纫机宣布细密的节奏动静,机针在布料上络绎,很快就留下一串规整的针脚。不一会儿,衣物便依照顾客的要求改好了。
“一开始我还忧虑龙师傅年岁大了,目光欠好,没想到改得这么好!”老顾客周琦拿着刚改好的裙子,不由得夸奖。她说,第一次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成果龙师傅不只完美修正了大衣的破洞,还特意调整了领口的版型,收费却比连锁洗衣店廉价一半。“从那以后,我家的衣服要改、要补,都来找他。”
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,龙继荣笑语:“我现在眼不花,耳不聋。等哪天牵线搭桥都成了水中望月,再歇吧。”“闲不住”的信仰,在一针一线的织造中生生不息,而他自己也成为了“不谢幕的裁剪诗人”。
此外,龙继荣还和记者说,自己的女儿14岁就跟着他学成衣,现在现已52岁,在外地从事服装定制职业多年,手工一点点不逊于他。下一年,女儿就会回来接他的班,让这间小成衣店,持续陪同街坊邻里。
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,这间8平方米的缝纫店,补缀的不只是一件件衣物,也是城市生活中逐渐消隐的邻里情感经纬。它不单单是一家小小的店肆,也代表着在年代变迁中,那些据守传统、传承文明的力气。
相关产品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