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06 人气:1 作者:
累计超 7300 亿元的税金贡献、 50 万个就业岗位,背后是一汽-大众作为合资代表企业34年的传承与变革的交织。
今年,正值中欧建交 50 年,作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标杆,一汽-大众站上3000万辆的里程碑,背后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活力、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潜力的展现。
10月30日,长春基地总装车间,当一汽奥迪 A5L 领航版缓缓驶出生产线——这一时刻,一汽-大众成为中国第一家产销突破 3000 万辆的乘用车企业。
回顾往昔,人们依稀记得从 1991 年第一辆捷达下线 万辆,一汽-大众用了 23 年;从 1000 万辆到 2020 年突破 2000 万辆用时 6 年;从 2000 万辆到 3000 万辆,一汽-大众仅用了5年。时间得以缩短,是一汽-大众持续发展动力以及体系成熟后的增长效能,这份动力如今就藏在发布会未被深挖的3个细节里。
很多人形容,在消费逻辑盛行的市场里,似乎对立冲突的故事成为行业里惯用的叙事逻辑。但如果我们回看这个第一家站上3000万规模顶峰的企业,或许还会发现,大众背后的故事,不一定热闹,但足够感性!
就在3000万辆的下线仪式上,大众的“薪火相传”奖,授给了一汽-大众历任总经理。了解合资企业,尤其是大众体系的人都知道,在一汽-大众有单位奖、团队奖、个人奖,这里面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就是“总经理奖”,是公司针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的企业内部奖。但把“奖”颁给总经理的,薪火相传是合资40年来「破天荒」的头一次!
可以说,薪火相传是最能代表一汽-大众从一穷二白,到如今成为全国首个产销突破 3000 万辆的乘用车企业的奖项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薪火相传奖的颁发,却很少有人评论、点赞,甚至媒体也几乎没什么报道。与大家热衷于利润、销量和新产品,一个最应该值得被关注的新闻却遭到了「冷落」,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尴尬。
去年合资打响规模保卫战,人们对合资企业最大的诟病就是智电技术落后、产品差异化优势不足、企业转型和发展的信心受挫。尽管以大众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在过去最近一段时间有了很大改善,但对于开拓创新的精神、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,仍然是合资企业集中缺失的东西!所以“薪火相传”本意就是忆苦思甜,是大众要向社会和员工传递“什么样的行为和成果”能被认可,尤其是企业在迎接接下来的挑战时,对大家开拓进取的精神起到激励的作用!林敢为、曾林奎、张丕杰、潘占福...历任总经理能获奖,一种原因是帮大家串联起了一汽-大众从初创到壮大,这样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;另一方面,还是为整个合资企业的转型对齐了奋斗的方向。尤其是在一汽-大众3000万这个关键节点下,设置这样的奖项,不仅证明了历史的价值,更引领了大众的未来!
我记得很多人当天在现场,都对林敢为已经实现的“两个梦想”记忆犹新!尤其是看到他走上领奖台坚定沉稳的的步伐,以及接过奖杯和证书时微微颤抖双手,人们或多或少都读出了,在充满感慨和欣慰的延伸背后,是他多年来为一汽-大众付出的艰辛与当时的激动心情。
作为一汽-大众的「18棵青松」之一,林敢为的身上,有的就是老一辈一汽人敢想敢做、勇于创新的精神!当年的一汽-大众是什么光景?开第一次经管会会,一汽-大众连办公的房子都没有;合资规划定下来,开办费都凑不齐,银行见了都摇头。想贷款?又赶上西方国家对国内封锁制裁。林敢为自上任,最大的一笔“签单”,是全中国当时最大的一笔价值4.2亿的「银团贷款」!大众内部得到这一条消息,一度担心的要撤资,好不容易安抚好股东的情绪。建老冲压厂,房子盖好才发现,大型冲压机需要六七米深的地基,没办法只能在现成的厂房里挖大坑,地下水一个劲地冒,水土流失、基础空洞的问题全来了,但厂里连专业的防渗设备都没有。只能靠刷沥青这种 “笨办法” 一点点堵。白天盯着施工,晚上琢磨解决方案,这样的日子,林敢为十几年如一日的过着!
就是这么两手空空,一穷二白的年景里,林敢为不仅帮一汽-大众站稳了脚跟,跑来了贷款,还帮一汽-大众打下了延续到今天的管理基础——经管会制度。更绝的是,在亏损经营6年后,一汽-大众从1997年开始正式盈利(中方统计口径),很快就成了后来集团效益最好的子公司。我记得当年有媒体采访林总,问他能当一起-大众的总经理,还是001号员工是什么感受?问他当初那么难,怕没怕过砸了招牌?他说,组织的选择,自己还是是很高兴的,所以1号工卡,自己保留到现在!但林敢为回忆当年,说「其实当时怎么干心里也没底,但想既然接了这个总经理的担子,那就没有退路!」
从这个角度讲,过去一段时间大众在围绕新目标的落实,具体工作一定是扎实的。对于接下来,实现XXX的目标也是有启发意义的。如今在情绪主导的消费造车的年景里,我们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些合资企业的怪相:今天一鼓作气,明天高开低走;昨天卖的好,今天又不行了。更有甚的,有企业刚发了新产品,没过几天很快又降价放血促销只为保量。这背后都说明这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、体系建设是缺失的!或许也是怎么回事在仪式上,一汽-大众还发布的企业“创享之道”文化3.0从这个方面说,薪火相传奖的设置,是能让人们对一汽大众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的!
当现任一汽-大众总经理陈彬下线仪式上发布公司未来发展的策略,确立 “两高一新” 总体目标、“五大领先” 具体目标和十大核心任务,并明确公司未来五年将推出近 30 款全新产品,包括新能源车超 20 款的规划。很多人都感慨,已经好久没看到一汽-大众有如此震撼的场面了!
的确,这是“陈彬的风格”!类似的场面,人们在「神龙复兴」的阶段也见到过。如今,陈彬把这个风格带到了一汽-大众。但也是从那时起,外界就在关注陈彬到底能为接下来一汽-大众的发展带来什么?如今3000万庆典,又逢任期将满一年,陈彬再次证明“彬式打法”效果的同时,也让大家思考,到底该如何全方位来看待一汽-大众的未来战略?在此时提出这样庞大的战略,它的合理性在哪?
事实上,一汽-大众成功的方法论就藏在过去34年发展的轨迹里。历史是相似的,就像人们总是能在战略发布的细节里看到大众洞悉未来的密码。回溯一汽-大众34 年轨迹,至少有两次战略发布与如今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——它们同样诞生于行业变局的十字路口,同样以 “打破既有路径、绑定未来趋势”为核心,也同样标志着,大众成为最强执行力的合资企业的坚信历程!
第一次是1997年,一汽-大众成立仪式上,没有聚光灯与 PPT,只有手写的 “30 万规划、15 万首期”示意,以及附着在旁的两张关键清单:一张是威斯摩兰工厂设备清单,另一张是国际银团贷款谈判要点。那张清单,是林敢为带着图纸往返中德 11 次谈判后,敲定了大众合资要以“无偿引进核心设备 + 散件进口换技术” 的方案,在此之前,大众还坚持 “中国需引进全套生产线”,但林敢为在图上圈出“焊装线 个机器人”“总装线核心设备”一系列关键项,并在在车间黑板上,写下“奥迪特评审”四个大字并标注着 “每辆车1000+检测项”代表着一汽-大众引领了中国汽车行业首次引入国际质量体系。
第二次是2011 年,一汽-大众第 500 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,时任总经理安铁成发布的 “十二五规划”,捷达、迈腾、奥迪 A6L 三款车型,背景板上 “覆盖 A0 到 C 级市场” 的字样被红笔加粗。彼时中国车市进入 “细分市场争夺战”,依赖大众品牌撑局的一汽 - 大众面临增长瓶颈,如何围绕“品牌下沉与高端升级双线突破”,大众提出捷达从 “车型” 升格为 “品牌” 的计划落地,而当时的发布会上闪过的“成都、佛山工厂建设时间表”幻灯片,成为如今一汽-大众在“五地六厂” 布局的起点时刻!
如今当陈彬身后的大屏幕切换到 “企业文化 3.0”的页面,人们发现,背景不再是常见的汽车生产线,而是中德工程师共同研讨的场景照片——而其中一张就是有2024 年中德团队联合调校悬架的现场,一盘的白板上还留着未擦去的计算公式。
回头再看,今天“中德工程师研讨照”似乎就与1991年的设备清单遥相呼应,而白板上的“悬架调校公式”也已经变成 “CEA 电子架构参数”;技术合作从 “硬件引进” 升级为 “软件共创”;本土化研发也从“适配改造”深化为“定义标准”;依稀记得15年前,当决定在西部建厂时,舆论质疑一汽-大众是“远离核心市场”,但后来年销200万的事实上当时的决策的正确性,如今当发布会上再度闪过的 “成都、佛山工厂建设时间表” 幻灯片,似乎印证了如今大众坚定面向“每年百亿研发投入” 的决心,这些种种细节背后是一汽-大众“以长时间坚持,换未来空间”的战略定力。
就在现场在“未来五年 20 款新能源车”的规划中,人们能看到,官方特意标注“混动车型纯电续航 300 公里”“燃油车全面智能化”说明,站在3000万起点上,一汽-大众仍不会盲目跟风搞“弃油”,一汽-大众还在继续坚持作为最强执行力的合资企业。变的是面对的环境,不变的是做执行力最强合资企业的决心!
三次战略发布如同公司发展的 “三枚年轮”,每一次刻着一汽-大众对时代命题的应答!从当年破局,突围到如今转型之誓,当一汽-大众第三次站在“自我革命”的关口,变得只从1991年“活下去”的技术突围,到 2011年“活得好”的规模扩容,再到2025年“活得久”的转型革命,当奥迪 A5L 领航版驶出长春基地时,很多人读出了「奥迪A5L」作为第3000万辆下线的产品,是奥迪作为“高端”与“豪华”的代表,彰显着品牌向上突破的意义,却某一些程度忽视了,一汽-大众的第 3000 万辆整车为什么必须从「奥迪」开始?
如果从历史意义上来讲,捷达开启了一汽 - 大众的乘用车征程,填补了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的空白;大众品牌又是支撑3000万辆的规模与市场广度的绝对主力,是整个企业在品牌矩阵中的 “中坚力量”。但站在3000万的新起点上,如果作为“中国首家达成此成就的乘用车企”里程碑,一汽-大众还需要一个能匹配其行业地位的品牌来定义价值高度,而奥迪的品牌积淀与市场表现恰如其分,第 3000 万辆整车必须从「奥迪」开始,背后的原因有3个:
1、奥迪是中德合作基因的 “活化石”!都知道,一汽与奥迪签署技术转让合同,比一汽 - 大众 1991 年正式成立早了三年,因此,奥迪就是中德汽车合作的 “先行者”。
选择奥迪,本质是一汽 - 大众对诞生根基的致敬,某种层面上,意味着奥迪真正见证了一汽 - 大众从 “3 万辆卡车厂经验” 到 “3000 万辆乘用车巨头” 的跨越历程。
2、一汽-大众要和 34 年的成长根系对线L在舞台上的光影与轮廓,恰与林敢为当年带回的奥迪特评审标准形成呼应 —— 从 1991 年 “每辆车 1000 + 检测项” 的质量铁律,到如今 J.D. Power 报告中 “德系三强首位” 的品质认可,奥迪始终是一汽 - 大众“技术 + 口碑” 底层逻辑的最佳载体,承载了林敢为时代,一汽-大众的技术初心。
3、奥迪是大众“油电混全智”转型的尖刀!此次下线L 领航版,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豪华燃油车,而是 “机械素质 + 智能升级” 的融合体:搭载第五代 EA888 发动机延续德系驾控优势,同时引入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、AR-HUD 等本土化智能配置,而这种“渐进式创新”就是对“油电混全智”战略的具象化诠释。
截至目前,奥迪 A5L 2025 年 10 月实现单日交付破千辆、累计订单超万辆的成绩,直接助力奥迪重回 B 级豪华车市第一。截止,奥迪在 30-40 万元价格带,奥迪仍占据 68% 的燃油车市场占有率,其市场号召力能为一汽 - 大众守住燃油车基本盘,同时为后续 20 款新能源车铺路 ,如果说大众、捷达品牌的下沉是为大众品牌“托底,如今奥迪就是大众稳住合资高端市场的“压舱石”。
DeepSeek预测:2030年,300万的房子值多少钱?结果让人很意外
学生买淀粉肠被副校长拔走车钥匙,学校再通报:其停放车辆影响出行,劝离未果;双方均有不当,已互相谅解
全运会:四川三人20+大胜湖北63分 胡金秋25+6周琦替补24+18
消息称三星Galaxy S26系列手机将涨价,DRAM供应链短缺成主因
vivo X300/OPPO Find X9系列销量口碑亮眼,天玑 9500 终端获认可
vivo X300系列两杯销量超上代三杯!天玑9500助力2亿像素新体验
“午餐盒”主题设计, CannonKeys 发布 40% 配列键盘 Minimi40
相关产品
其他文章